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提案人:曾文君 发布时间 : 2018-01-05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围城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垃圾分类回收,能有效的利用垃圾,减轻污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前两年,我区曾集中开展过垃圾分类工作,但是成效不大,从我的亲身体验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现在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已有较深的认识,也不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和热情,但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习惯,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它要求人们改变旧的丢垃圾习惯,培养环保的垃圾排放习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2.居民垃圾分类知识不足。很多居民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就连一些保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

3.垃圾分类回收的终端环节没有解决好。有许多居民反映,一开始分类时,他们也是按照垃圾桶的标识投放垃圾的,但是后来发现,每次来收垃圾的垃圾车,不管垃圾筒上是什么标识都一同装进垃圾车里,这样等于前期的分类毫无意义,于是也就不再分类了。

4.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鼓励措施较少。难以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意见建议:

1.确立精准科学的垃圾分类方式。要依“法”办事必须先要有“法”可依,应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

一是建议根据不同地点分别设置不同的垃圾筒。例如办公场所,建议设置纸张回收筒、快递包装回收箱、可回收物垃圾桶、不可回收物垃圾桶。居民小区,建议设置衣物回收筒、厨余垃圾回收筒、玻璃制品回收筒、药品回收桶、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桶(不同回收筒的大小可以根据垃圾量设计)、快递包装回收箱、电池等有毒垃圾回收箱以及大件旧货回收点。餐厅可以设置厨余垃圾回收筒、可回收垃圾筒、不可回收垃圾筒。以此类推学校、菜场等都可以根据垃圾产生的多少来设计不同类别的回收筒,让回收更加精细化。

二是建议根据不同垃圾的产生数量,分别制定回收日期。例如厨余垃圾是每天每家每户都必须产生的,建议每天回收。电子垃圾、废旧电池等不是每天都有的,可以每周或隔一周统一回收一次。这样既不会让居民觉得过于繁琐产生抵触情绪,又要便于掌握和实际操作。日本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每年的12月份,日本居民会收到一张特殊“年历”,标记着来年收集不同垃圾的日期。年历会用黄、绿、蓝等颜色来标注。同时日本各市政府会给当地居民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表,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此外,社区也会通知居民一周中哪一天收集哪种垃圾。政府给市民不定期配发生活垃圾计划简报,只要计划有变,无论是多么小的变化,都会及时通知市民。

三是可以和一些专业商店合作进行。如在德国,就是由各个超级市场设立废品回收点回收顾客在购物之后拆下的商品包装和从家中带来的废品;药店负责回收过期药品;商店里的电池销售处回收旧电池,尤其是含汞的、废弃在自然界很有毒性的钮扣电池。

2.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既要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又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一是在所有中学、小学、幼儿园都开设垃圾分类课,二是通过发放公益宣传材料、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特别要做好垃圾清洁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免出现分类后又被混装的情况。

3.增加试点范围。将学校、餐饮业等纳入到试点范围中。在学校进行试点,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既有利于集中的宣传教育,更能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每一个家庭提高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减排的初衷。而餐饮业产生的食品垃圾在所有垃圾中占很大的一部分,食品垃圾不仅量多,更重要的是含水量大、易腐烂发臭和传播病菌,能够先在试点中将厨余垃圾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并单独进行处理,对垃圾分类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4.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行业中来,参与垃圾直运、垃圾处理整个流程,由相应的垃圾处理企业去收集、运输、处理各种分类好的垃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而政府只需要做好服务监督工作,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扶持相关企业,并对那些企业无利可图不进行处理的垃圾,利用固废中心免费处理,另一方面要做好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5.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激励居民参与。以社区等为单位设置旧物交换信息中心,为一些旧货提供交换或交易的平台,变废为宝;对垃圾回收进行奖励,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或者玻璃可以换啤酒、塑料可以换塑料制品、废旧电池可以换新电池等。试点后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地方性政策规章、实施细则,对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可操作性上进行补充,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总之垃圾分类回收意义重大,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我区城管等相关部门立足我区实际,制定完善的符合六合实情的推进方案,分层次、分步骤有序推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