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围绕“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发展目标,202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产业高地,为六合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在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背景下,区政协工商组展开调研,立足六合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着力寻求破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现提出如下建议。
1.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细分领域聚集项目。一是推动国轩新能源(电池)在新一轮磷酸铁锂电池竞争中发挥优势。受国家补贴退坡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磷酸铁锂电池回归,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深耕磷酸铁锂电池的国轩迎合了市场需求,竞争优势凸显,需加快推进国轩新能源产能释放和国轩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步伐,助推国轩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洗牌”中赢得先机。二是推动建康汽车与国内知名品牌重组。建康汽车作为我区唯一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需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加强与国内知名新能源客车品牌合作,利用对方的市场、技术和售后等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进一步扩大新能源专用车规模。抓住新能源专用车需求持续大增时机,推动英德利负压救护车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布局新能源客制化货车、物流车、环卫车等专用车,支持畅飞、雷沃等现有专用车企业发展壮大,抢占新能源专用车发展良机。
2.重点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协同园区。一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式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涉及的上下游细分领域众多,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应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等产业链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招商目录,定向招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供应链体系。二是根据产业链“卡脖子”材料环节,借助资源优势打造专业园区。依托新材料产业园,招引动力及储能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打造动力电池配套产业园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鼓励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产业置换,发展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特色产业园中园。三是拉长产业链构建大链条。大力拓展以储能为关键技术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链,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绿色储能产业技术成果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推进一批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和削峰填谷示范项目,打造“光—储—充—检”绿色储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3.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供给。一是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重特大项目能耗和排污等指标需求。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业发展需要一定土地、能耗和排污等相关要素保障,需进一步突出动力电池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优先保障,如用好产业高质量用地政策,优先向新能源制造业项目工业用地需求倾斜。二是需提前加快专业人才储备。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各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培育创新型专业人才梯队。特别是要抓紧与技工职业学校等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育机制,联合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三是加快设立六合区新能源产业(或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基金。新能源高端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加速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投入更多资金,用于重特大项目招引和产业落地,产业生态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同时用好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撑制造业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
4.创立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一方面依托区内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创新平台,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招商、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许可和保护、标准研究、政策措施建议等交流协作,支持新能源领域新技术产品场景应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动力及储能电池综合性测试分析和评价服务平台,在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动力电池检测和分析能力建设,支持建立公共服务检测和国家认证检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支持研究机构、检测认证机构以及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强产品测试验证等相关数据积累,为产品开发、标准制修订、产品一致性管控等夯实基础。
5.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建立项目会审服务机制。对于新招引新能源项目,应联合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专家、龙头企业、智库机构,针对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开展全方位审查,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先进性、安全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切实畅通惠企政策宣传渠道,打通业务工作点对点沟通服务通道,提高惠企政策覆盖面和享受度,进一步助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建立投产企业“新增库”,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竣工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竣工项目早日达产达效,以重大项目量产的凝聚效应,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规模和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