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提案公开

关于关注居民健康知识与行为,提升健康素养的建议

作者:王雨雷 发布时间 : 2022-01-04 发布单位 : 点击数:1818

健康素养是指居民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作为卫生事业发展评价指标,已纳入“健康六合”发展战略。2020年,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8.7%,首次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为建设省级健康促进区打下坚实基础。近期,区政协医卫组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大类健康素养,从村居、学校、医院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随机抽取1508例样本,开展书面问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找准对策路径。

调查数据显示,我区居民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主要表现为“两差异、一缺少”:一是健康知识认知差异较大。知识获取渠道较为单一,讲座与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仍是主渠道,微信等新媒体仅占25%左右,且仅在学生人群获取渠道排进前三位;居民对健康素养与基本公共卫生的正确认知约为50%,51.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健康素养这个词,健康的源头预防做得还不够好。二是健康素养人群差异较大。小学及以下人群的健康问题知晓率与健康素养均为最低,大专及以上人群最高;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水平最高,学生人群相对较高,社区居民与企业职工相对较低,健康素养水平同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三是部分居民缺少健康行为。超40%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尽管经常性锻炼者占一半以上,但41%的人运动时达不到中等强度,缺少对科学运动认知的普及与干预。15周岁以上吸烟率为19.1%,吸烟人群中超74%的人没有或近期没有戒烟意愿,饮酒人群近40%,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未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超95%的人有健康体检行为,93%以上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有自我防护行为,全民健康的防护意识有待加强。

究其原因,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体主观因素,但也反映出我们在全民健康的社会引导、政策落地、措施实施等方面存在短板:一是健康促进协作不够紧密。目前我区除个别职能部门外,普遍未建立有效运行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缺乏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服务对象的常态化健康教育举措。基层村居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大部分依靠行政推动,存在碎片化、临时性。二是健康教育供需不够匹配。教育内容与居民需求契合度不够高,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不够丰富新颖,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使用率较低。教育场所匮乏,许多公共场所无法提供足够空间开展公益性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面向老人开展的社区讲座也因社会力量的介入多含有商业成分而备受诟病。三是健康服务队伍不够完备。我区现有专业健康教育机构主要承担原卫校的行业系统内继续教育职能,从事面向社会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只有一个科室。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未设立健康教育科室,多为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兼职。社会力量中,教育培训和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不少,但以健康教育为主要业务领域几乎没有。

高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不仅能延长人的预期寿命,也有助于提高非疾病状态的生活质量,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建议:

1.强化组织协作,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落实全体居民长期健康教育,把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健康管理中心为技术支撑、商业保险机构为补充、全民参与的“五位一体”大健康管理服务融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目前全区正在推进健康促进机关、无烟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并结合疫情防控加强了农村健康教育,建议进一步强化公共场所禁烟措施督导落实,依托妇联组织开展“健康之星”“健康家庭”活动,教育部门开展“健康示范学校”活动,市政部门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广场)”建设等,通过多部门联合协作,带动村居、单位、家庭和个人加入健康促进行列,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2.强化精准服务,提升全民健康教育实效。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线上线下并举,高度关注重点人群。提高健康科普“六进”活动频次,因地制宜运用同伴教育、比赛、小组活动等多种手段,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尝试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作为重要辅助方式,通过“云直播+走基层”,打通社区健康科普最后一公里。依据不同人群特点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发挥医疗机构主力军作用,加强健康筛查力度,对高危人群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引导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咨询免费服务,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短信、公众号定期发送健康信息,依托“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卫生保健服务。

3.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全民健康基层基础。多渠道壮大健康宣教力量,通过引进培养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等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增加一批,开展基层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宣讲人才培养补充一批,利用社区老党员、老教师、老医生资源扩大一批,稳定工作队伍,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针对现有健康场所标准低、亮点少、同质化的现状,在做好日常维护基础上,建议借鉴省内兄弟区县做法,加大投入,并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启动区级高标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基地类项目建设,形成六合特色。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