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合区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五美”要求,围绕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农村交通路网等重点工程,狠抓落实。累计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30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美丽乡村示范区65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建设与运营维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建设空间受到限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常常遇到与国土空间规划不符问题,村中最适合修建休闲广场及停车场的地块,却因为耕地红线限制,无法实施。原自然村预留的部分建设用地、民房间空闲地、村头村尾的一些空置地均被列入耕地红线范围,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不少限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或建设地点不便于村民活动。
二是运维管理资金存在缺口。日常运维管理包括垃圾分类、河道治理、公厕卫生、污水治理等,且每年村组污水治理电费最高达百万,加上道路修补、凉亭维修等,管护费用更高,随着时间推移,运维费用逐年递增。经过几次行政村区划调整,有的行政村管理5-9个自然村,大的行政村管理20余个自然村,有的管理甚至达到50余个自然村,现行的公共运维资金,无论村组大小,每年市级财政每个行政村10万元,区财政配套12万元,市区两级财政资金远不能满足现有管护要求,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长效管护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质保期过后,运维管理移交至各村组,一些村集体经济较好的基本能实现自我维护,经济相对较弱的村组,没有及时维护养护,出现景观带杂草丛生、宣传告示牌破败、休闲步道破损、文化墙剥落等现象,部分绿化出现枯死或荒芜,有的绿地被村民种植了蔬菜,有的绿地偶见有散养的鸡。
为此建议:
一是统筹全局规划,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从区级层面全局统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与国土空间、农业产业、城乡发展等规划融合,结合新型农业、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等自然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农田,抓住规划修编机会,适时调整规划,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鼓励农村危房拆迁以及宅基地退出,腾出空间进行复垦,补充耕地面积。
二是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实现村强民富。学习溧水石湫街道村民合作社经验,探索六合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发展新路径,在新型农业产业和农业旅游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开展闲置农房收储租赁,开发特色乡居民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培育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结合休闲采摘、亲子制作,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广竹镇镇金磁社区模式,村民采用土地或民房使用权入股,通过引入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等产业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实现双重增收。整合边角零散农田地块,鼓励大规模种植经营,实现机械化操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土地增收。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村民是收益者,也是推进主体,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过程中,针对村居环境、休闲健身广场、景观打造等建设方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集思广益,实现村民所思所想。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村民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维护。支持村民认领庭院前后绿地,优化功能定位,允许村民种植低矮规整的蔬菜,既体现绿化观赏价值,又能降低绿化维护成本,实现村民自治。结合“美丽庭院”打造,实施“门前三包”,开展评比活动,引导村民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以“家庭小美”带动“乡村大美”。
四是建立管养队伍,实现长效运营维护。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公共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等为一体的专门管养队伍,一方面可就近吸纳村民就业,降低管养成本,另一方面可自然形成村民督促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维护作为常态化工作,设立监管巡查及考核机制,以奖代补。借鉴程桥街道模式,发动村民义务出工,自发自觉维护村居环境,发挥退休村民空闲时间多的优势,义务服务垃圾分类管理、公共场所卫生清洁等,每年评比优秀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激发年轻村干部创新活力,组织参观考察和交流活动,创新工作思路,谋求特色长效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