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六合非遗故事 培育特色非遗品牌——区政协召开四届四十次主席会议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0-07-13 发布单位 : 六合区政协 点击数:11140

六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四乡”文化品牌对应的是3个省级、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区现有非遗项目共76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10项,区级非遗项目62项,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十多个类型,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景观一样,是六合的历史文脉、人文血脉的延续,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的宝贵财富。

在4月29日上午召开的区政协四届四十次主席会议上,专家、委员、部门、街镇齐聚一堂,共商非遗保护,为促进六合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把脉问计。

会上,区文旅局通报了从近年来我区非遗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成绩、存在问题,提出了要打造特色品牌项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拓宽资金来源、加大项目挖掘力度、全面提升队伍素能等工作构想。区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文旅集团以及金牛湖、龙袍、竹镇等街镇分别从各自工作角度作了发言。

“应提升六合非遗价值和内涵,不仅让六合非遗资源‘活’起来,更要让六合非遗品牌‘火’起来。”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顾苏宁主任建议,“要加强非遗价值研究,用创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进行策划,‘活化’六合丰富的非遗资源”,提出了一些非遗保护工作理念的新思路和操作路径上的新视角。

原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王露明发表了真知灼见,“六合区的非遗总量资源丰富、项目种类较多,应‘讲好六合非遗故事’,而不是让非遗资源停留在纸上‘养在深闺人未识’,应在制度规划、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用专业的视角给六合非遗保护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区政协委联委在前期通过深入基层广泛的调研走访、现场观摩展演、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借助专家智囊团的力量,摸清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提出了完善非遗保护规划制度、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打造代表性重点项目、重视传承人队伍延续、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六合非遗品牌层级等五个方面对策建议。

区政协委员陈芳建议,结合“四新”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结合全域旅游创建,打响1-2个全省叫得响的非遗品牌;加大非遗文创产品产业化培育力度;讲好非遗故事,让群众充分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张生发委员就横梁街道雨花石鉴赏习俗、飞镗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非遗保护意识氛围不够浓烈、保护经费投入较少、学习培训交流不多等问题,提出了非遗进校园、擦亮非遗品牌、加大传承人培养、打造民俗文化实景演出等建议,让本地人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外地人了解到六合非遗价值,从而认识六合、热爱六合、发展六合。

胡斌委员谈了六合农民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工作实践,分享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六合民间绘画保护传承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及发展困境,具有借鉴意义。

刘荣喜委员指出了非遗保护在基础工作、人才队伍、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不足,建议要落实经费保障、分级分类保护、加强代表传承人培养、打造自身生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区政府副区长徐仁平应邀出席会议,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六合悠久文化的积淀,区政协开展非遗调研专题协商,非常及时,很有意义。对各位政协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区政府将认真研究,逐项跟踪落实。他指出,非遗传承要政府、市场两手抓。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和理清六合“非遗家谱”,“清单化”整合资源;要拓宽思路宣传旅游品牌,旅游业发展需要非遗,两者相互融合有利于丰富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承载功能。他强调,非遗保护要抓住“五个一”,即一批传承人、一支队伍、一间工作室、一个平台、一笔资金,区街镇两级共同发力,进一步放大非遗旅游价值,让非遗文化在新时期绽放新光彩。

区政协主席楚琢玉强调,非遗传承保护要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保护工作要再夯实。要尽快启动编制专项规划,清单化排定3-5年内实施的重点项目,通过规划引领,细化年度保护工作计划和工作规范。要提升非遗项目的等级和影响力,对4个省级非遗项目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照国家级标准补齐缺失资料,争取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对62个区级非遗项目要邀请省市专家参与评审,再甄别、再梳理、再确认,把其中最有价值、最迫切的项目保留下来。二是传承工作要再创新。要建立完善传承人选拔机制,注重把家庭传承与乡土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家庭传承出现异常时政府部门要及时介入,实施抢救性保护;要拓宽资金支持渠道,整合扶持旅游产业、群众文化活动、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经费,利用社会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其中。三是活化工作要再挖掘。更加重视市场能动作用,注重把非遗项目保护和旅游结合起来,在旅游集散地展示非遗文化,为非遗项目提供发展空间,让游客有更多的切身感受,用市场的方式策划、用市场手段支持非遗传承和保护。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