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建议案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8-11-15 发布单位 : 点击数:8045

宁杭生态经济带贯穿江苏西南部和浙江西北部,连接南京与杭州两大中心城市,是沪宁杭“金三角”的重要一翼,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精心谋划、深入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对于加快长三角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强化提升南京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率先实现“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现实基础

宁杭生态经济带范围涉及苏浙两省6个地级市,涵盖15个区县(市),其中包括江苏省4个地级市、7个区县(市),分别是南京市的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的宜兴市,常州市的溧阳市、金坛区,镇江市的句容市;浙江省2个地级市、8个区县(市),分别是杭州市的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市,湖州市的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区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016年,15个区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1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74.4万亿元)的1.5%、江苏(7.6万亿元)的14%、浙江(4.6万亿元)的24%。常驻人口约1088万人。其中,南京江宁、高淳和溧水三区面积3417.24平方公里,占区域规划面积的20.91%;人口约205万人,占区域人口的30.8%;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2879.21亿元,占区域经济总量的29.26%。

图1 宁杭生态经济带示意图

宁杭生态经济带内山林、河流、湖荡密布,生态资源禀赋突出。带内森林覆盖率高达37.6%,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6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各4处,国家森林公园13处,国家湿地公园7处。现已建成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43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地带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宁杭沿线3个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生态经济带的基础条件。一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3.02亿元,成为全国第11个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郊区经济不断壮大,江宁、溧水、高淳区全部进入2016年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在宁杭生态经济带15个区(市、县)中,江宁、溧水和高淳区GDP分别居第1、6、8位。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是南京的城市名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35%,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已获批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宁、溧水、高淳区生态本底条件优越,拥有方山、无想山、游子山等山系以及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等水系湖泊,拥有一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空间。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淳区成为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三是交通网络持续升级。南京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和高铁枢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58公里。初步形成了依托宁杭交通通道轴带状分布、点状集聚的城镇发展格局。随着地铁3号线南延线、宁高线二期、宁溧线有序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城市南部地区拓展,建立了深度融入长三角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进入区际通勤“同城化”时代,既可接受主城优质资源辐射,又可快速连通句容、溧阳、宜兴等市,西向带动皖江城市带。四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南京拥有国家级江北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省级开发区,同时拥有综合保税区、枢纽经济区等特殊开放平台,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拥有高等院校53所,在校大学生8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25万人。江宁、溧水、高淳区拥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创园、空港经济开发区、溧水经济开发区、高淳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众多高校,创新资源十分丰富,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五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范围享有较高声誉。江宁、溧水、高淳区拥有众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名村,文化底蕴深厚,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区。小城镇发展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功能进一步增强,高淳桠溪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溧水白马镇成为国家重点镇。六是市场内在需求强劲。近年来,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物流等服务业优势较为突出,物联网、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可以和宁杭沿线城市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互接互补,提高区域产业整体实力。同时,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商务商贸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市场辐射范围广阔,消费潜力巨大,可以与宁杭沿线城市加强供需对接,实现互利合作,共赢发展。

二、存在问题

当前南京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腹地有待确立。近年来国家级江北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北向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垄断性腹地,而江南地区则面临着杭州、苏南地区的竞争。在这一轮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南部三区江宁、高淳、溧水作为南京的竞争型腹地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如果不能抢抓机遇和优势,将产业、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向上述区域内有效集聚,则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将反遭浙江“虹吸”,南京向东南沿宁杭轴线上的发展空间势必遭到进一步挤压。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总体仍需进一步优化,经济 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仍处于中低端,二产比重普遍偏高,三产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旅游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缺少支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串联宁杭线的综合交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快捷通道即将趋于饱和。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宁杭为重要轴线、横向贯通苏浙皖赣腹地的快速铁路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沿线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江海联动效应仍显不足。四是区域协作机制有待创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内生驱动力不足。受两极中心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区域带动递减效应的影响,还缺乏跨区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的联动形成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五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新市镇、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城市功能环境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利用不足,生态资源的一体化保护与开发还需加大力度。六是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水、土壤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负荷过大,跨界污染问题易发,生态受损风险较高。而且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环境权益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注度和敏锐度不断提高,这对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经济——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与共赢。发展生态经济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绿水青山是生态经济的基础,金山银山是生态经济的目标。发展生态经济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理念的全新转换,更是引领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力;它不单是发展休闲、养老、旅游观光业,还应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智慧服务业等;它不仅需要更新发展理念,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因此,深入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行动,需要思想共识、整体布局、产业基础、技术平台、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的合力支撑。南京在深入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极核驱动、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并以此为重要契机,大力推进南京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城市能级水平,积极呼应江北新区发展,全面提升南京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发挥南京龙头作用,科学编制区域规划。一是充分体现南京“元素”。在区域规划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南京应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来科学编制好、主动对接好发展规划。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好先导作用,超前、主动加强与两省及杭州市、湖州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项目引进、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强全局性、预见性、科学性,确保将南京的前期研究成果,特别是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重大项目明确列入国家《关于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二是适时修正原有建设规划。遵循生态经济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调整、修订好江宁、溧水、高淳三区在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结构比例、用地指标与性质。三是择机实施区域“扩容”。遵循生态经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规律,适时将地处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中间的安徽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纳入其中,改变“沙漏型”地理空间格局,扩大经济腹地,增强共建合力。四是明确南京南部地区阶段性建设目标。以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为契机,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全面实现江宁、溧水、高淳三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使之成为引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践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

(二)突出生态优先原则,共建绿色发展走廊。生态是宁杭区域发展的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应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首位。一是精准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大力优化存量产业,对落后产能实施坚决的关停或按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二是合力建设宁杭区域绿色廊道。沿宁杭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通道一体化规划建设宁杭绿色走廊,形成串联宁杭带的绿道网络。共建跨省域的“国家森林公园”,联合苏浙皖三省在溧阳、宜兴、长兴、郎溪、广德共同区域,利用天然山水资源规划建设“苏浙皖国家森林公园”。三是探索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推动建立生态共治共保机制,创新生态环保跨界合作、环境监测督察协同推进、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抓好宁杭沿线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引领生态区发展。探索开展自然资源经营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区域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三)推动产业创新合作,激发区域经济动能。下大力气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让“生态+产业”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切实 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一是超前谋划产业布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产业的投入,增加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统筹建设创新型园区、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发挥江宁、溧水和高淳开发区等产业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生态产业。高度重视从高铁南京站至禄口空港间的“黄金走廊”建设,将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上升到南京全市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做大临空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区域辐射力,争取升级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二是成立生态经济合作区。率先发起在苏西南(包括我市南部三区、句容、宜兴、溧阳等地)建立跨市域经济发展协作发展组织,推进宁杭沿线地区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积极搭建生态产业融资平台。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推动宁杭沿线地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优势,探索以土地、特许经营权、环境服务合同权益以及知识产权等多种方式开展融资,多渠道筹措生态产业发展资金。四是坚持特色旅游先行。“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彰显好生态优势,利用好优势山水资源,是宁杭生态经济带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应充分利用好宁杭区域内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宣传、展示好南京、杭州、宜兴、湖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宁杭沿线旅游、休闲度假。在区域交通一体化及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下,南京应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意识,全面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应注重打好生态、环保、人文特色牌,加强与休闲度假、野外拓展、越野等山地丘陵运动项目的对接,形成长三角具有山水、人文、生态旅游组合优势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度假中心。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健康产业。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切入点,加快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宁高、宁溧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创建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溧水、高淳、溧阳、宜兴等地的优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建设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养老养生基地。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宁杭生态经济带崛起的先决条件。一是加快完善以宁杭通道为轴带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议尽快协调规划建设宁杭客货混跑第二通道、宁杭城际铁路(西线)、镇宣城际、泰常溧城际、泰锡常宜城际等铁路。加快推进宁溧、宁句、宁高二期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超前规划地铁3号线南延经禄口机场至溧水(可分段运营),或适时规划中运量轨道交通,提前做好沿线土地的收储工作。完善宁杭边界公路通道建设,对104国道进行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特别是要加快宜兴与长兴境内已建成的杭长高速公路连接,缓解宁杭高速交通日益饱和的现状,满足补强宁杭中心城市联系通道的战略需要。积极推进禄口机场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将溧水高铁站打造为南京第四个铁路枢纽,以加强南京禄口机场与杭州萧山机场两大国际机场之间的联系。二是进一步提高南部三区基础性、功能性设施水平。在加强宁镇扬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南京应率先实现江宁、溧水、高淳三区在公路建设、公交运营等方面的一体化。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高铁枢纽经济区、城乡水环境、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突出短板,加大建设力度,让经济带沿线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三是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宁杭生态经济带内加快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4G 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开展5G 网络试点和规模化部署。加大数据功能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南京,大力推动经济带内基础通信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大数据、电子金融、物联网等新兴业态领域。

(五)加强城乡科学统筹,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继续打造美丽乡村,整体提升宁杭沿线农村风貌的基础上,应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经济体系,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可持续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体系,切实保持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二是加快副城规划建设力度。南京应紧紧抓住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东山副城、禄口新城、溧水副城、高淳副城建设,抓好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开展江宁区汤山街道等一批省级新型城镇化特色试点。积极推进一批特色新市镇建设。打造江宁横溪、高淳桠溪等都市休闲度假基地和溧水柘塘、高淳东坝等产业专业化、生活便利化新市镇。三是注重城镇整体设计和风貌特色。传承苏派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统筹“产、城、景、文”开发新城区,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新格局。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及时总结我市江宁未来网络小镇、高淳国瓷小镇建设的有效做法,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扎实的产业基础、特色的人文底蕴聚焦特色小镇建设,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国际创业小镇、空港会展小镇、医疗健康小镇、科技小镇、电商镇、影视小镇、皮草小镇等一批“南京版”的特色小镇。四是充分挖掘沿线城镇的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优势,充分挖掘具有浓厚江南文化标识资源,研究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弘扬和彰显文化对沿线发展的驱动力,增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区域识别。

(六)促进公共服务整合,共享民生发展成果。加快宁杭间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宁杭沿线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互惠互利机制,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合作交流,建设经济带内跨市域的教育合作办学基地、文化交流中心、医疗合作中心和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推动经济带内公交卡、医保卡、公园年卡联网结算,对标同质做好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二是创新资源利用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南京、杭州两市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创新资源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整合宁杭生态经济带内的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宁杭城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载体,探索平台开放共享和为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运用建设机制。三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各类高新园区、众创空间的公共服务,配套优质服务资源,优化安居乐业环境,为中高端创新创业群体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更好公共服务的机会,使其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和产业聚集的巨大“磁石”。

(七)探索合作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建议尽快建立“宁杭生态经济带战略合作委员会”,形成务实高效的协商合作机制。在苏浙两省政府部门已形成“框架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加强重要规划协调衔接、重大政策决策会商、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区际利益协调平衡等方面的高效协作。同时,应积极鼓励各类行业组织、民间社团等开展广泛、多渠道的交流合作。二是延伸共享重大改革试点政策。近年来国家赋予了南京和杭州两市多项重要的改革试点任务,其中,我市就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多项国家重大改革试点。特殊优惠的政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建议苏浙两省共同向国家相关部委积极争取,将部分效益显著的改革试点政策向宁杭生态经济带全域延伸,助推试点经验、政策在该区域优先推广、实行。三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宁杭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水平。通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围绕治水治气治废、交通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一体化等重点内容,汇集各方发展需求;深化区域合作氛围,提升信息共享成效,如在各地的地方媒体新闻中,设置“聚焦宁杭生态经济带”等栏目,定期播放该区域各城市的工作动态、先进经验等。加强学习交流,举办多领域、多主题的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论坛,营造宁杭沿线城市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宁杭生态经济带崛起提供思想、理论和舆论支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