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难点问题的建议案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8-11-15 发布单位 : 点击数:7796

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体现小康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高水平全面建成”这一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瞄准一流对标找差,集中聚焦短板难点,既把握共性,又找准个性,在兼顾“全面性”上突出“均衡性”,在注重“可比性”上突出“补短板”,着力解决转型升级之难、居民增收之难、环境改善之难三大难点问题,以高质量的产业结构、高品质的人居环境、高素质的人文底蕴、高均衡的社会保障,引领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聚焦转型升级之难——必须盯住发展质量不放松,推动高水平小康社会根基更加厚实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聚力创新为核心,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努力建成最鼓励、最适合、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加速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着力激发创业投资等新金融要素,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校地精准对接活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按照构建创新生态圈的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和公共平台,并给予重点扶持。推进省市与中科院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启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科研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在南京落地转化。加速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科研项目企业化落地,坚持市场化运作,对以企业方式落地的科研项目,按照发挥作用大小、产生效益多少给予奖励。以股权为纽带,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地方平台、社会资本形成创新合力。特别是要为列入培育和关注的独角兽企业制定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像推进重大项目一样,推动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主导产业清晰、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按照构建“两中心、三片区、一示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细化年度推进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形成突破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积极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推进台积电、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改造、生态环保投资等保持稳定增长。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特别是要重视发挥枢纽型经济的基础牵引作用,抓紧制定并落实新三年发展计划,着力增强“南京服务”国际竞争力。 

二、聚焦居民增收之难——必须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把聚焦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以聚焦富民为根本,持续推动收入增长。优化分配,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加大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多元化提供各类理财产品,支持居民经营性产权自由交易。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创业促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扶持更多青年大学生创业。分类制定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创业者五类重点创业群体创业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壮大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重点推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收入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加大对网络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扶持。 

以富农强农为抓手,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扶持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品牌。以特大城市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构建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利用承包地经营权、闲置房屋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增加股金和物业收入。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民以承包地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加大科技财政金融惠民支农力度。配合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惠农直补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及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投入。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融资增信服务,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实际需求。 

以强化保障为重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托底保障水平。在普惠政策相对高位运行的情况下,要重点加强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提高对特困家庭和特困群体救助精准度。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继续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帮助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实施开发式扶贫。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通过救助急重病灾、低保兜底实施救助式帮扶脱贫。 

三、聚焦环境改善之难——必须锚定环境保护不减压,推动高品质的宜居环境持续优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南京样板。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改善宜居质量,打造幸福感强的现代化都市。 

以生态宜居为要务,始终突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解决油烟扰民、建筑扬尘的顽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面推进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推动全市雨污分流改建工程,建立整治与维护的长效机制,借鉴外地经验,运用PPP模式,采取整治与维护混合标的方式,使之在合作存续期内,水质保持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确保长效治理。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在我市试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尧化模式”,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覆盖面。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计划。开展腾退建绿、拆违还绿,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打造明外郭—秦淮新河景观走廊,实施一批行道树彩化提升,将南京打造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以提升品质为关键,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活环境。加快推动工业、教育、医疗等非古都核心功能向新城新区布局,有效疏散老城人口,推动实现江南江北、新城老城、主城郊区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优化旧城片区整体环境。持续有力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让老百姓有更加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积淹水片区整治,完善城市给排水体系,统筹推进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大力推进“公厕革命”,做到布局合理、如厕舒适、干净整洁、管理长效。加大主城停车场建设力度,挖掘潜力、多措并举,逐步解决停车难问题,切实让环境更优美、功能更完善、城市更靓丽、百姓更满意。 


附件:《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标志研究》 




附件: 


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标志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对南京而言,这一时段也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南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研判,正视当前南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让全市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一、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围绕省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加快“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戮力书写全面小康建设新答卷。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客观现实。“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诗经·大雅篇》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讲的是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能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描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各个阶段。所谓小康水平,就是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丰衣足食。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2000年,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可见,南京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满足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阶段性表现。 

(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落实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当好排头兵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描绘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蓝图。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新起点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开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同年市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面聚焦问题和短板,努力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把美好蓝图变为发展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发挥表率作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结合南京实际、落实国家宏观战略任务的现实需要,又是省市党代会设定的、具有引领性的更高目标要求,其核心要义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和省委战略部署,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生态环境更宜居、社会保障更完善、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好愿景。南京唯有奋力前行,在全国全省当好先锋、做好表率,才能真正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现实需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明确了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要求,为南京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经济地位突出,民生需求期望值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南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照建设“强富美高”目标,我市在民生、生态建设、城乡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对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我市还面临着居民增收速度不快、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节能减排压力大、生态建设任务重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迫切需要扩大小康建设覆盖面,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向更广群体覆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安康的殷实生活,高水平建成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奠定坚实基础。 

二、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对照 

小康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标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发展坐标中找准方位标杆,提升目标追求,全面查找差距不足,努力实现争先进位。 

(一)对标国际标准,明确发展阶段 

从经济发展上看,2017年我市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达到高收入水平标准。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公布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虽然我市人均经济总量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但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受教育程度、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均指标仍然偏低。另外,按照国际标准,南京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是指发展水平介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24个老牌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过渡国家”。中科院现代化报告课题组则认为,中等发达国家大体标准是城市比较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居民收入每月1—1.7万元。按照这一标准,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韩国、台湾)的人均GDP一般在2.5万美元左右,当然这个标准是动态的。 

以中等发达国家“韩国”为例:2016年韩国的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人均为2.7万美元,年增长1.4%。人均GDP仅比南京高出0.8万美元。新韩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韩国一般百姓家庭月收入468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人均超过1万元,是南京的2倍多。每月消费支出24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占月收入的52.3%。生活费支出121万韩元,占49%,其中教育支出占12.7%,休闲娱乐占7.3%、穿着打扮占6.1%、医疗费4.1%,教育文娱费用占比远远高于南京。2016年韩国三产比重为2.3:38:59.7,产业结构与南京差不多。平均寿命80.6岁,与南京差不多。2016年韩国基尼系数为0.304,中产阶层比重为65.7%,优于南京。近年来,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农村经济组织、扶持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农村居民收入已接近城市居民的90%,这是南京难以企及的。韩国是一个真正藏富于民的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惠及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消费,这也是南京所欠缺的。 

对标国际标准,南京的经济实力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居民收入、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与中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理性借鉴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做法,可以弥补南京发展不足,如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福利、扩大就业等政策措施,在更高的站位上谋划南京未来发展,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小康社会样本。 

(二)对比区域标杆,明确发展定位 

中国社科院《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中,南京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12位,城市宜居竞争力排名第9位,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第7位。 

1、经济总量稳步扩大,人均GDP水平位居前列。2016年南京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成为国内第11个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南京经济总量位列上海、苏州、杭州之后,居第4位,与杭州差距不大;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居第6位,位列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之后,增速列第5位。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2016年南京人均GDP达到12.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2位,居深圳之后;在20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5位,在深圳、苏州、无锡和长沙之后,高于广州、武汉、成都、杭州等同类城市和北京、上海等一类大城市,说明南京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较靠前。 

2、服务业占比持续优化,消费率不断提升。2016年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6133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中上游水平,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南京三产比重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为58.4%,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4%,三产比重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中上游,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与深圳、杭州等城市基本持平,处于第二方阵。总体来看,南京三产增加值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相对合理。另外,2016年南京消费率为48.4%,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值,在同类城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投资与消费趋于均衡发展,有利于消解生产过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GDP含金量更加凸显,经济发展效益逐步显现。GDP含金量是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反映出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小。2016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39.3%,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而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约在60%左右。只有将更多的GDP转化为居民实实在在的财富,才是提升GDP质量与效益的硬道理。同时,通过公共财政占GDP比重,也可以看出GDP有多少转化为政府收入,体现GDP效益。2016年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9%,在同类城市中处中等水平,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 

4、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2016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在全国排第13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在深圳、广州、杭州、宁波之后;在长三角地区中居第6位,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56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与杭州、宁波等同类城市差距在700元左右,农村增收压力较大。南京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8.4%、8.6%,与长三角地区平均增速持平。总量与增幅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位列第7位和第11位。 

5、人居环境不断向好,但优势并不突出。南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处于同类城市前列,不论是在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图书馆数,还是在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及每百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数等方面,始终位于副省级城市前2、3名。2016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3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8.4%,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同类城市相比,优势不是特别明显。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南京单位GDP用电量为51瓦/元,在副省级城市中仅低于杭州,高于广州(43瓦/元)、武汉(42瓦/元)等同类城市,用电消耗较大。2016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越前几年,增幅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但绝对值在省内仍处劣势。 

通过与同类城市比较发现,南京总体上处于同类城市中上等水平,但是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上,依然存在经济发展效益不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宜居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需要理性分析,查找原因,明确举措,推动发展。 

(三)对照自身短板,明确努力重点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高水平”:一方面是指争取比同类城市小康社会建设水平更高,一方面是基于自身能力和水平自加压力,把目标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这就意味着,我们更需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更大功夫。 

1、短板在经济效益:地均GDP即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经济总量,可以反映土地利用效率,体现经济效益和经济发达水平。2016年南京地均GDP为1.59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在第10位,与第一名的深圳(9.76亿元/平方公里)相差5倍多,低于省内的无锡、苏州等地区。在省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态势下,南京的经济首位度不高,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占全省GDP比例排名中位居倒数第二,重要经济指标与苏州落差仍然较大。南京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服务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面向国际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中小微企业发展较慢,品牌产品、高端产品少,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短板在富民增收:居民收入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成效。2016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09元,比上年增长8.8%。但低于这一平均水平的人数达60%以上,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2.1%,经营性收入仅10.8%,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偏低,2016年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低于广州、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反映出人作为劳动因素在报酬分配中的地位不高。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012年的 2.46:1 缩小为 2016 年的 2.36:1,农民收入五年增长1.43倍,低于GDP的增长幅度(1.46倍),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 

3、短板在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不均衡是制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随着区划调整和重大战略的实施,南京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77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3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3%,老城区人口密度偏大,优质公共资源在主城区集中集聚。虽然近年来,公共优质资源向新区新市镇布局延伸,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依然不高,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都不能与城市同日而语。另外,南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居同类城市中等水平,但在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依然有差距,如2016年长三角地区电影院数量分布前四位城市依次是:上海(297家)、杭州(135家)、苏州(122家)、南京(94家),这个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仍需强化。 

4、短板在生态环境:南京是一个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压力较大。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南京“绿色生态环境”指标排名在111名,名次比较靠后。2016年南京优良天数为242天,达标率为66.1%,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空气质量改善仍需久久为功。黑臭河道整治压力加大,彻底消除城区黑臭河道黑臭现象非一日之功。2016年全市传统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比“十二五”初期增长23%,超过全市工业平均增幅。南京拥有公园数287座,在长三角地区位居第5位,每千人拥有公园数4.4座,位居第8位,少于杭州(6.9座)、苏州(5.5座)和无锡(5.5座)。南京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单位GDP用电量等资源环境指标方面,均处于同类城市中下游水平。 

三、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而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当前南京重要的实践探索和阶段性目标。 

(一)“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内涵特征 

“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既是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之奋斗的美好图景。 

1、“经济强”,就是经济结构要强、质量效益要强、企业活力要强、创新能力要强、特色优势要强,实现经济实力的总体强劲。其主要体现:一是经济保持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强的直观体现;二是将产业结构升级到中高层次,这是经济强的坚实基础;三是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显著提升,这是经济强的重要目标;四是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是经济强的内生动力。因此,“经济强”绝不仅是速度快、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质量要强、效益要强、动力要强。 

2、“百姓富”,就是要有稳定多元的就业岗位、优厚富足的工资水平、牢靠健全的社保体系、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高超娴熟的医卫服务、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最低收入群体有兜底性政策保障。其主要表现:一是收入财富的“富”,这是百姓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生活质量的“富”,这是“百姓富”的主要特征;三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这是“百姓富”的目标;四是社会保障的“富”,这是消除百姓后顾之忧、增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五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富”,这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3、“环境美”,就是要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自然环境美、景观特色美,做到美景与文化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协调,自然风貌和乡村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美景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令人向往。其主要体现:一是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从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方向转变;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4、“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等,居民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其主要体现:一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国民素质全面提升是重点;二是和谐社区建设水平高,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关键;三是法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切实増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经济强”是新南京建设的物质基础,“百姓富”是新南京建设的内在要求,“环境美”是新南京建设的必要条件,“社会文明程度高”是新南京建设的重要体现,四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是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设计 

近期,省统计局初拟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分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六大类51项指标,另设一项满意度指标。 

1、经济发展。这一条目既要体现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又要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要体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速,又要体现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企业总资产利润等八个主要指标。 

2、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体现新时期的动力转换,以科技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这一条目包括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力资源水平、互联网普及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六个主要指标。 

3、人民生活。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这一条目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重、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失业率、食品药品检测合格率、乡镇域范围内区域供水入户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平均预期寿命、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十四个主要指标。 

4、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这一条目涵盖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绿化水平(林木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十一个主要指标。 

5、文化发展。这一条目主要体现人民的文化消费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文化设施覆盖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重、社会文明程度(居民综合阅读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等六个主要指标。 

6、社会治理。这一条目包括社区治理、城市安全保障和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内容,包括公共安全感、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每万人行政诉讼发案率等六个主要指标。最后,还包括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满意度。 

由于省定监测目标,考虑到全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所以这些指标看似全面又显得琐碎,需要结合本地的自然禀赋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梳理,将一些已经完全达标或不适宜的指标剔除,将一些必要的指标保留,增加一些适应南京特色的短板性指标,确保2020年能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新时代南京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特征 

从本义上讲,小康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生活,但小康社会的实现又与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息息相关,并通过综合因素叠加效应,共同营造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高”,亮点在“高”,难点也在“高”。要聚焦全面小康的重点领域,紧扣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加幸福的人民生活、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加繁荣的文化发展、更加协调的城乡区域和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抓好重点、补齐短板、消除弱项,在创造过硬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础上,强化核心领域、关键指标、特色优势的概括提炼,凸显新时代南京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境界”。 

1、高质量的产业结构: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做大总量、做强增量的基础上做优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求,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发展动能转换牢固锁定在创新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让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源泉不断涌流,激发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主要指标要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发展动能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惠民的力度。 

2、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实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让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宜居”,让绿色南京、魅力古都的特色更加彰显。坚持品质提升、特色塑造,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有序运转。主要指标体现城市人居功能的强化、人居品质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人居安全的保障等。 

3、高素质的人文底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强农富民、统筹发展富民、创业就业富民、基本公共服务惠民,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解决好富民“软肋”。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是建立高素质人文底蕴的基础。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让人们更加优雅的生活。主要指标要体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高均衡的社会保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兜住底线、织牢密网、健全机制、提高标准,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完善、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好最底层人群的生产和生活。建立高均衡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市级统筹,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步伐。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脱贫人口“一户不少、一个不落”。主要指标体现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均衡,让全体市民更有尊严的生活。主要指标要体现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均衡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四、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构建 

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抓住“高水平”这一核心要义,体现小康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要体现南京特色优势,集中聚焦南京短板和现实需求,反映出南京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气质”。 

(一)指标选择原则 

1、在兼顾“全面性”基础上突出南京的“均衡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首先要体现“全面”,做到覆盖区域的全面和建设领域的全面,即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当降低物质生活权重,提高社会、文化、精神方面权重等,如每万人拥有剧院影院数等。指标体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突出均衡性,即体现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在注重“可比性”基础上突出南京的“补短板”。只有在国际国内的联系比较中,才能更加认清南京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自己的国际差距,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加强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国际现代化指标体系、国内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的衔接,增强指标可比性。同时,注重突出南京的短板,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适当考虑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 

3、在强调“系统性”基础上突出南京的“环境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概念,其内涵丰富内容全面,在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前提下,把生态宜居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方。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可适当增加反映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指标,如生活垃圾分类人群占比指标。 

4、在体现物质建设基础上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以后,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淡化物质性指标,一方面要体现社会进步,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将反映社会公平、安全稳定及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标纳入到体系中。 

(二)具体指标选择及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本着简单、实用的设计原则,采用综合得分法来计算南京每年的分数,易于计算。整体指标体系设有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设有6个二级指标,共24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包含名称、单位、权重、目标值等四项因素。目标值指到“十三五”末,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南京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依据,同时参考当年统计数值进行综合测评确定。权重是该指标在全部24项指标的贡献率,合计为100(详见表一)。 

1、高质量的产业结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是了解和把握一个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在弱化GDP考核指标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利用人均GDP指标,综合考量社会发展水平,淡化增速。2017年南京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按照GDP 保持8%的增速,2020年我市经济总量将达到1.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6万元,约2.4万美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个指标体现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反映产业结构转型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便于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南京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2020年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衡量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到2020年南京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60%,达到6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工业结构中科技含量,是社会科技创新水平的直接体现,是体现一个地区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标志。2016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0.9%,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创新资源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 

——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与年平均总资产的百分比,反映企业单位资产的盈利水平。2016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6.2%,表明南京企业效益较好。2020年南京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力争达18%。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反映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投入结合起来产生的效率,综合反映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力争达28万元/人。 

2、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公共交通分担率)。城市居民选择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出行占总出行量比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2016年南京主城区公交机动化分担率为63%,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公交机动化分担率将达到6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反映空气质量水平,体现污染治理的程度。2016年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6.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南京“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南京优良天数比例达8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市建成区黑臭河体消除率。黑臭河体是地表水污染治理的典型,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对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和生活水环境的改善程度。到2020年南京力争全部消除黑臭河道。 

——生活垃圾分类人群占比。垃圾分类是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基础,这一指标既能反映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又能体现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落实《南京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2017—2020年)》,至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90%,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重点人群比重达5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模是否配套,是代表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14.6平方米。结合南京实际和增速,目标值设定为16.2平方米。 

——公众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认识的整体反映,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公众安全感持续稳定在95%以上。 

3、高素质的人文底蕴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观反映居民总体的富裕程度,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按照8.5%平均增速,到2020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60000元,增幅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从教育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和满意度等8个方面综合反映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按照省定目标,到2020年全省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超过90%。立足南京科教优势和教育实际,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超过91%。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是反映医疗保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内外常用的一个反映人类生命保障情况的指标。2016年南京每万人拥有医生(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数为30.6人,按平均每年2-3人增加速度,到2020年这一指标超过33人。 

——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反映消费方式的结构性变化,教育、健身、旅游等享受型消费水平逐步提升,体现了生活方式甚至是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2016年南京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为5311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7.8%,到202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0%以上。 

——文教体卫增加值占GDP比重。文教体卫事业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这一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2016年南京文教体卫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随着教育、体育社会化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增长,到202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5%左右。 

——每万人拥有剧院影院数。这个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城市的文化品质、市民的文化品位从中可以窥见一斑。2016年南京拥有电影剧院94家,每万人不到0.12家,到2020年这一比重增加到0.15家。 

4、高均衡的社会保障 

——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重。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方面支出占比,反映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力度。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重2020年省定目标是75%以上,2016年南京已达到76%,到2020年比重提高到78%。 

——城乡居民收入比。这是衡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将城乡间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促进城乡间协调均衡发展。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6:1,通过改革富农、创业富农、统筹富农等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这一比例逐步缩小为2.26:1。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这个指标反映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可以直观反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2016年南京老年人口134万人,机构养老床位6.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9.2张,即20名老人平均不到1张养老床位。到2020年提高到55张。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3平方米的人口比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室内面积达到33.3平方米的人口比例。2016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3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56.6平方米。按照省定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超过60%。 

——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准的家庭与个人仅占极少数。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不仅概念清晰明确,而且最能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2016年南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5.79万户、8.51万人,标准提高至810元/月,惠及全市15万人,基本实现低保人群全覆盖,到2020年确保低保人群实现全覆盖。 

——脱贫人口脱贫标准。反映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情况。到2018年底我市年均收入低于9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全部脱贫。南京的低收入人口脱贫线应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并高于全省和同类城市。2015年确定的脱贫线约为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9万元,低收入人口脱贫线应设定为14000元左右。 



表一: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2020年目标 

一、高质量的产业结构 

  

20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24000 

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2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53 

5、企业总资产利润率 

18 

6、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8 

二、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30 

  

7、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公共交通分担率) 

66 

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0 

9、城市建成区黑臭河体消除率 

100 

10、生活垃圾分类人群占比 

50 

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6.2 

12、公众安全感 

95 

三、高素质的人文底蕴 

  

24 

  

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0000 

14、现代教育发展水平 

≥91 

15、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人 

33 

1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 

20 

17、文教体卫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18、每万人拥有剧院影院数 

个 

0.15 

四、高均衡的社会保障 

  

26 

  

19、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重 

78 

20、城乡居民收入比 

  

2.26:1 

21、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 

张 

55 

2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 

≥60 

23、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100 

24、脱贫人口的脱贫标准 

元 

14000 

五、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下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南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挖掘“高”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晰“高”的实现路径:坚持以“高”字当先,提升高水平小康的含金量;以“创”字引领,激活高水平小康的源动力;以“富”字彰显,抬升高水平小康的满意度;以“全”字突出,增强高水平小康的协调性;以“特”字发力,展现高水平小康的新特质,加快建设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走在全省前列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最根本的是:咬定发展质量不放松,推动高水平小康社会根基再厚实。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聚力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努力建成最鼓励、最适合、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一是加速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着力激发创业投资等新金融要素,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校地精准对接活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优化人才引进与落户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宁创业就业。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参赛,打造南京创业创新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中介服务业,为各类企业、人才和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安心、放心的发展环境。二是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和平台,推进省市与中科院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启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科研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在南京落地转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打造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争当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三是加速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研项目企业化落地,坚持市场化运作,对以企业方式落地的科研项目,按照发挥作用大小、产生效益多少给予奖励。以股权为纽带,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地方平台、社会资本形成创新合力。大力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加强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2、聚力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是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主导产业清晰、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四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服务产业、文旅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产业等四大现代服务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推进台积电、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改造、生态环保投资等保持稳定增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着力增强“南京服务”国际竞争力。 

(二)最核心的是: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再提升。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把聚焦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1、聚焦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强农富民。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补短补弱,加快强农富民步伐。一是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设网店、微店。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扶持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挖掘农村传统工匠技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以特大城市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构建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深化以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利用承包地经营权、闲置房屋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增加股金和物业收入。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民以承包地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三是加大科技财政金融惠民支农力度。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和示范基地。配合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惠农直补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及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投入。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融资增信服务,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实际需求。 

2、聚焦关键领域,激发居民增收活力。主攻影响制约居民增收的关键点,多渠道多元化助推重点人群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收入格局。一是以改革分配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取消科研项目劳务费比例限制,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加大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研究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多元化提供各类理财产品,支持居民经营性产权自由交易。二是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创业促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扶持更多青年大学生创业。分类制定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创业者五类重点创业群体创业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完善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评审优惠、预留份额等方式对包括初创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三是以发展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重点推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收入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加大对网络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扶持。 

(三)最关键的是:瞄准民生短板不偏离,推动高水平小康社会协调性再增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提供方式,提高供给质量,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 

1、推进民生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有所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快民生产业发展,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新业态,探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举措,推进医疗旅游、休闲养生、健身康复等新兴业态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在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生态优良区域,重点发展养生地产,建设一批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态型养老公寓。加快文体休闲产业发展,制定拉动文化消费的配套政策,积极发展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大力发展时尚特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体验旅游等产品。二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优先安排农村居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保统筹等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尤其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要在财政投入、教师配备、学校建设等方面,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健康南京,加快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库,为全市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大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住院医师培训力度,着力拓展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养渠道。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区域内民生服务政策和制度衔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强化城乡托底保障,增强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织牢保障网作为民生工作的基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构建制度完善、体系健全、保障有力、服务高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一是提高托底保障水平。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收入提高和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加强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提高救助精准度。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将所有符合“三无”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平均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加大残疾人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继续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帮助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实施开发式扶贫。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通过救助急重病灾、低保兜底实施救助式帮扶脱贫。持续推进经营性物业载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的村级发展能力。聚焦北部山区、茅山老区和横山西南边区10个镇街,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扶持片区村组道路、农村水利和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帮助经济薄弱地区拓展增收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到 2020年,全市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整体脱贫。 

(四)最基础的是:锚定环境保护不减压,推动高品质的宜居环境质量再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南京样板。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改善宜居质量,打造幸福感强的现代化都市。 

1、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按照省委提出的“两高两强”目标,加快建成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强的特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一是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活环境。推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加大对城市功能设施、空间环境、特色风貌及老旧城区修补力度,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工业、教育、医疗等非古都核心功能向新城新区布局,有效疏散老城人口,推动实现江南江北、新城老城、主城郊区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优化旧城片区整体环境,尽快形成功能完善、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发展样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让老百姓有更加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给排水体系,统筹推进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加快推进积淹水片区整治。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加快建成一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二是营造更加整洁的城市宜居环境。提升智慧南京建设水平,在社区治理、绿色出行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智慧服务。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共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堵点治理,科学规划建设停车设施,让城市更畅通、出行更便捷。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深化道路综合整治、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沿河环境整治等行动,打造主城外郭生态景观长廊。深化城市治理,加大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造,推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计划,彻底改变城乡部分区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让环境更优美、城市更靓丽、百姓更满意。 

2、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生态宜居质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一是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和提标改造,消减煤炭消费总量,深入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控工地扬尘污染,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要求,深入开展餐饮企业整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面推进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推动全市雨污分流改建工程,实施引水补水工程,对玄武湖、内秦淮河等重要水体进行水质提升建设,推进主城污水厂互联互通工程,完成主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确保全市垃圾分类覆盖面不断提升,真正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计划,开展腾退建绿、拆违还绿,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打造明外郭—秦淮新河景观走廊,实施一批行道树彩化提升,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2%,将南京打造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五)最重要的是:锁定人文素养不降格,推动人的全面现代化水平再跃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彰显南京文化名城魅力。 

1、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彰显城市人文特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构筑惠及人人的公共文体服务新体系。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逐年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经费的投入,推动市民人文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公益性体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对市民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4平方米以上,主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持续完善,加快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升文创产业供给质量。二是世界文化名城特质不断彰显。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厚实城市文化基因,延续城市特色文脉。加大对明文化、民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力度,保护好明城墙、秦淮民居群等古宅民居和历史遗迹,展现南京特色文化的魅力。加快南京重要文博场馆建设,有效整合博物馆资源,打造“博物馆之城”,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加大城市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放大青奥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文化品牌效应,讲好南京的故事,提升南京的国际影响力,让市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2、着力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一是倡导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加大对新时代城市精神的研究,与时俱进地锻造和重塑新城市精神,持续培育南京人创新性秉赋和创造性人格,努力提振南京人的“精气神”,让艰苦创业、自主创新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生动局面,使南京真正成为活力迸发的创业创新之都。按照新时代好干部要求,体现南京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鲜明特质和良好队伍形象,发挥好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率作用。二是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新风尚。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积极选树和大力宣传中国好人、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南京好市民等各类市民楷模,倡导广大市民恪守公共文明规范,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形成社会公共领域良好的道德文明风尚。挖掘南京丰富的党史资源和优秀文化,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等红色文化,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社区治理,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志愿之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