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二组:关于农村空心化村问题的调研与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9-01-0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6220

   今年下半年以来,农业农村课题组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调研,共走访程桥街道、冶山街道和横梁街道三个村居10个村民小组,调查农户325户。调研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人口空心化。调查常住人口1266人,除老人和儿童,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进入本地企业打工的占86%,最为典型的是横梁社区上黄组有42户农户,仅有7位老人守家。二是房屋空心化。325户调查户中,其中已在街道以上城镇购买居住房的231户,占调查户71%,常年住户空置率平均达到37%,横梁街道部分自然村庄空宅率达55%以上,且空心化自然村庄继续呈上升趋势。三是土地空心化。由于农村缺少年轻、有技能、懂文化的劳动力,95%以上的农户主动将承包田委托村组对外发包,如果没有接包人,宁愿抛荒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打工时间。四是社会管理空心化。通过走访和调查村居干部和群众,他们反映选举过程中年轻人参与率很低,不得不动员农村“五老”人员参加,导致农村民主监督治标不治本,容易滋生基层腐败行为。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年观念发生新变化。年轻人常年劳碌奔波于工厂、商场,收入不知高于承包农田的多少倍,对于农田活计基本上没有更多接触。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三是农村自身离心力驱动。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非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有着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使得农村人口、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四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外部文化对农村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平台。五是不对称信息与不充分沟通阻碍了民宿发展。农村地区虽然储存许多闲置空屋,但部分农民思想守旧,宁愿空放也不愿租赁创收,导致收储难度加大。

上述问题对我区农村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一是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新旧住宅并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日显突出。一方面,为获得更高收入、享受城市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青年人大多选择离开农村,迁入城市从事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而老人留守农村的现实使老人的照料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人与子女分开而居。通常情况下,子女常年居住在城市,老人留守在农村,或者子女居住在村庄外围的新建住宅,老人则住在村庄内部的旧宅,这种状况使得老人无法得到子女的日常照料,老人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三是孩子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确实改善不少,但在教育软件上,特别是师资力量配备上严重短板,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教育弊端是明显的:首先,因老人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对孩子进行辅导功课;其次,俗话说隔辈人亲,老人往往会溺爱孩子,不能对孩子一些过分的行为及时纠正;再次,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四是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农村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失去了受众和生存的土壤,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失传困境。

当前我区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政府也出台了乡村振兴的10大工程,实现这个宏伟战略,农村空心化改造工作是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建议:

1.以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条件。引导农户自觉流转承租农田,吸引更多富有投资愿望的大户或返乡创业的乡贤,规模化发展特色、观光、旅游农业。

2.以发展民宿业吸引外来人口,集聚客流人气。我区农村资源丰富、空置房屋也不少,可以通过租赁农民闲置房屋,经过特色化的装修改造建成民宿园,吸引城市养老人群、创业人员、办公企业入驻,为他们打造“第二居所”。建成后本地农民家庭一方面实现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参与陪护、打工、农产品经营等增加劳务收入。

3.以加快中心村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区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规划,做到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医疗、文化、养老、日常生活服务短板,项目资金进一步向治理农村空心化倾斜。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调动在家村民参与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4.以适宜的配套政策,鼓励青年和能人返乡创业。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把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留下来,进而确保耕地经营权流向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手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