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六合区基层委员会 医卫组:做“健康六合”事 当健康六合人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9-01-0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9257

健康,人人向往,家家期盼。而民之所望,应是政之所为。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实施。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相继颁布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全面落实这项惠民工程。为了解“健康六合”建设情况,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起步较早,有序推进。我区“健康六合”建设工作于2015年正式启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出台《“健康六合”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规划定位以及部门街镇责任,制订了工作目标,围绕6大重点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序推进“健康六合”建设。

措施有力,初见成效。工作启动以来,全区各部门和街镇各司其职,通过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和急救培训,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工作举措还包括: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职业病防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人实施常规管理,开展从业人员免费体检,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同时,全民健身活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等也助推“健康六合”建设工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群众知晓率低,全民参与共建氛围不浓。“健康六合”宣传工作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宣传形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城乡居民想获取健康知识无处可寻,部门想发布健康知识渠道太少。群众想获取基本健康知识,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体质人群的健康知识,但部门提供的信息多为政策性,笼统且不实用。信息不对称、渠道不兼容直接导致全民对建设“健康六合”知晓率低,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参与共建。

二是认识存在偏差,建设力度施力不均衡。由于对“健康六合”内涵缺乏深入精准理解,各项工作多停留在健康知识素养宣教上,对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产业、重点人群关注等重点任务缺乏深入认知,导致相关建设指标完成难度较大。16项指标中,婴儿死亡率等6项基本达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7项勉强达标,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等3项难以达标。

三是重视程度不一,条块协同推进不力。由于分工上部门责任轻重不一,有些部门责任大、任务重,相应重视程度也高,而有些责任单位未能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位置偏移,责任缺失。区里虽然出台了专门文件,但工作推进的联动机制和落实机制并未形成。各相关部门单兵作战,彼此缺乏工作上的有效沟通和衔接,导致有些项目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环境和食品安全执法队伍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控和检测专业机构缺乏、控烟限酒缺乏有效措施、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和服务缺失、健康产业发展和机构建设缓慢等。

三、有关建议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健康六合”建设。作为个人而言,没有人不重视自己的健康。作为政府来讲,要“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引起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重的,仅靠卫生部门无法管控,其他部门实施的公共政策都必须考虑健康,才能有效促进全民健康。因此我们建议,发挥好“健康六合”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沟通协调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街镇职责,建立“健康六合”工作年度目标体系,并做好具体部署,强化考核,逐步突显“健康六合”工作的社会地位。

2.抓住机遇,务实推进“健康六合”建设。在我们面前,有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包括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老人提供连续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明确了相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还有我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包括:医药医保制度改革、水污染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恒大养生谷项目落地建设、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农产品溯源体系逐步建立、公共体育设施迅速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等,对“健康六合”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建议有关部门要深入关注这些工作动态,及时了解情况,并利用好相关成果,使“健康六合”工作目标更为精准、措施更为有效。

3.营造氛围,全民参与“健康六合”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宣传手段和内容,满足不同对象的多元化需求。二是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职业病检测和专业鉴定机构建设,推动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主城区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置急救设施,心理健康工作从中小学延伸到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三是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和教育机构、公共场馆等相关单位的骨干作用,把“健康六合”建设融入社区治理和网格服务,让“健康六合”逐步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方面。四是继续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切实补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行政执法等方面的短板。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养老产业,努力打造康养产业基地以及延伸产业。六是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持之以恒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久保障全区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