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组:六合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情况的调查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9-01-0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5902

为全面了解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办法,工商组对六合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相关建议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我区现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2018年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852.11亿元,比年初增长7.4%;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4.01亿元,比年初增长7.84%。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0.43个百分点。

本次随机抽样调查的32家企业类型包括农业、制造业、建筑业、节能物流、环保、软件、化工品贸易、批发零售业、信息等各个行业。信贷问卷调查显示,从贷款类别看,32家企业全部为流动资金贷款。从贷款方式上看,30家企业为担保贷款(占93.75%),2家企业为信用贷款(占6.25%),贷款利率从基准到上浮85%不等。贷款期限以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占90.63%)。五级分类均为正常。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偏低,增速减缓。2018年10月末,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辖区全部贷款的23.94%,占比比同期个人贷款低20.1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虽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但明显放缓。今年前10个月,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比2017年回落10.55个百分点。

2.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从调查结果看,32家小微企业中,有30家企业贷款方式为保证,其中抵押贷款25家(占83.33%),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且2家信用方式融资的企业利率达到8%(基准上浮85%),融资成本较高。

3.企业资金回笼速度较慢,资金链运行较为紧张。零售行业的应收账款基本都控制在3个月左右,现金流较为充足;制造业应收账款在3-6个月左右不等,回款以现金为主,承兑结算约占总结算量的10%左右。

4.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发债意愿受限。调查显示,我区尚未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受发债财务实力、信息披露、发债成本等方面较高要求的限制,小企业不太容易达标,且融资效率不如贷款迅捷,故发债意愿不强。

5.银企信息不对称,银企合作难对接。一是银行产品信息不对称。少数银行新业务、新产品推广不力,导致一些旨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性产品落地效果不明显;二是企业经营信息不对称。部分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真实性核实难度较大,企业信用风险难把控;三是银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多银行授信、超额授信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相关建议

1.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放大政策支持实效。一是做好政策宣讲。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加强新出台政策的学习、落实、宣传工作,让更多小微企业尽可能地实现现有政策红利最大化。二是形成政策合力。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银行机构应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切实把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财政税收、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增强企业信用。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银行机构应深入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2.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增强信贷支持效果。一是增强银企对接平台实效性。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放大政策的激励引导功效,增强平台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二是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性。金融管理部门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从企业类型、经营规模、产业现状等视角对现有企业信贷需求进行分类,对不同市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实行分类施策,提高金融服务针对性与精准性。三是改善银企对接渠道便捷性。金融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企业对接路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力促银行、企业反馈较好的对接渠道和运作机制实现常态化。

3.挖掘和培育有效信贷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对接的风投机构,建立起自身的定性、定量筛选机制,将非标产品标准化、流程化,加快数据处理,加速信息流动,挖掘和培育有效的信贷需求。引入资源,快速处理,为企业尽早成长成熟提供更有活力的产品,激发消费潜能。

4.加强信息共享,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银政合作及信息共享。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和银行对接的数据库,使银行可以综合利用内外部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渠道、智能化审批流程、差异化贷后管理等新型服务机制,满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特色化的融资服务需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