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试点实践中亟待重视的问题(社情民意信息)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1-04-28 发布单位 : 六合区政协 点击数:6739

我区政协瞿见宇委员反映,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要充分保障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基本需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生活的关心关怀,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诸多问题。

一是试点效果有限。养老智能化服务试点虽然在一些街道社区已经进行,但居民参与广泛度不够,一些不会使用新智能技术老人的试点数据没有被完全采集,老年人生活情况未被完全覆盖,且参与研发企业少,试点数据及最终汇总的问题与分析存在较大局限性。

二是部分特殊老人与平台还不能建立有效联系,主要是失智失能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老人。目前服务系统所使用的客户端设备就这部分老人而言,功能有限,还不能完全及时地将家里出现的特殊情况传送到服务平台。由于服务系统未采用摄像头捕捉和电子围栏技术,部分老人居家被不法分子欺诈等情况也不能经平台及时掌握。

三是二维码单一身份认证方式存在管理漏洞。各地媒体多次曝光,一些不良机构通过复制老人身份二维码骗取政府补贴,这种单一的身份认证方式存在管理漏洞。目前各地养老服务机构有房租、装修、床位及“五助”服务等多种政府补贴,也是采用二维码这种单一的身份认证方式来进行登记管理的,同样会有潜在风险。

四是部分应用界面交互复杂,老人无法使用。老人听觉与记忆等认知能力下降,对其他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随之下降,加之目前许多应用操作界面与交互的设计缺乏老人用户体验,老年人在这些应用界面前看不懂,也交互操作不了,老年人与系统之间出现了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这种信息技术应用不完美的状况,表面上是技术性问题,实质上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已经有普遍反响了。

五是完善的时间银行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志愿者少且没有充足的注册后备,主要是社会志愿者队伍没有很好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关键问题在于完善的时间银行机制尚未建立,严重滞缓了社会志愿者的注册积极性,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建议:

一、提高试点覆盖率。在每个试点小区设立注册点,让注册用户能够覆盖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特别是不会使用新智能技术的老人。此外,将部分数据脱敏后开放给更多的信息化企业参与研发,让各信息化企业所掌握技术能够结合数据得到更合理的应用。

二、善用巧用系统客户端设备。借鉴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做法:为辖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该用户智能水表就会在社区服务系统平台自动报警,社区管理员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另外,社区对居家老人防欺诈保护要升级服务方案,如在小区大门口处采用摄像头捕捉和电子围栏技术,并与公安系统联网、共享有关数据,当有案底的人员进入小区或外来人员进入社区有异常情况发生时,服务系统会发出提醒,社区管理员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或报警。

三、智能化系统应用与传统方式并存,消除“数字鸿沟”。国家有关部委近日已明文要求,对于前期因智能化系统应用被取消、被替代的传统服务方式或已经给老年人造成不便的地方和服务领域,要迅速对应整改。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系统开发商也要加速创新研发,不断改善应用界面的友善性和交互操作的便捷性,共同消除“数字鸿沟”。

四、建立完善的时间银行机制。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设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记录时间,未来这名志愿者需要被服务时,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服务项目和时间。政府出台相应保障政策,保证时间银行兑现承诺,未来还可以兑换政府的某些公众服务,以强化志愿者注册积极性。


(本信息被南京市政协采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