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一组
“残疾人之家”作为集辅助性就业、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站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以推进助残服务社会化为导向,推动各街镇“残疾人之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
一、基本情况
2017年起,我区启动“残疾人之家”建设,由于场地难寻、资金缺少等问题,仅建成2个。2018年,区委区政府将街镇“残疾人之家”建设纳入《六合区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当年共新建8个街镇“残疾人之家”,并于9月份一次性通过市级验收,其中1家被评为二星级、7家被评为三星级,实现街镇全覆盖,被省残联评为“全省残联系统2018年度创新创优项目”。
我区“残疾人之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各街镇敬老院、日间养老服务机构,把残疾人服务功能整合到其中;二是借助社区提供的免费场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三是通过社区康复站,做到一家多能、一室多用。目前,全区10个“残疾人之家”除2家是街镇公办外,其他8家均由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营。一年来,共引进工疗、农疗项目26个,服务残疾人200多名。通过工疗、农疗项目的实施,残疾人从初步尝试式参与,到任务分配式加工,再发展到合同订单式生产,不但在工作中提升了生活劳动技能,得到身体上的有效康复,也在经济上有了一定收入;通过定期组织残疾人技能、体育比赛、文化娱乐演出等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大幅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残疾人之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运营主体。“残疾人之家”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需要运营主体有专业的资质、丰富的经验和服务能力。虽然我区部分“残疾人之家”已经通过公开招标交由社会组织运营,但承接主体中仅有1家是有运营经验的专业社会组织,其他的机构有的是由街镇运营,有的是由养老机构运营,缺乏专业运营管理经验,使得服务内容有限、辅助性就业项目不多,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二是缺乏运营保障经费。“残疾人之家”具有公益性质,提供的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普惠性质非常明显,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运营补贴。而目前我区暂未出台“残疾人之家”的运营补贴政策,“残疾人之家”能够获得的政府补贴较少,需要政府给予运营经费的保障。
三是缺乏专业专门人才。发挥“残疾人之家”的阵地功能,必须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的专门人才来经营管理“残疾人之家”。我区“残疾人之家”中专业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的人才非常少,大多都是年龄较大的临时聘用人员,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上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亟待改变。
四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残疾人之家”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都在实践探索,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建设标准。这就需要区相关部门和街镇积极调研,结合我区具体情况,出台适应全区实际、满足群众需要的“残疾人之家”建设规范,对运营模式、服务项目、服务范围、管理规范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三、推进“残疾人之家”健康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好保障残疾人权益,针对当前“残疾人之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突出公益本质,探索标准化运营模式。紧扣《江苏省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方案》中的“七有”标准,借鉴先进区县的成功经验,确定“残疾人之家”民营为主、政府经营为辅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助残扶残“名牌”民营机构,真正做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同时,积极培育六合本土“草根”社会组织,在学习“名牌”民营机构经验的同时,探索出符合区情实际、具有六合特色的民营化发展道路,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二是突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市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区、街镇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政府供养对象和低收入群体的助残服务保障。依据《江苏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及省市关于“残疾人之家”建设意见,制定出台六合区“残疾人之家”运营补贴政策,保障残疾人之家常态化运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进入助残服务领域。同时,通过开展定期培训、鼓励考取职业资格、支持参加脱产教育等多个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是突出项目引领,增强造血能力。拓展机构发展空间,在保障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利益的基础上,鼓励“残疾人之家”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疗、农疗、手工制作及电商等辅助性就业项目,积极引入、吸纳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文体、维权等各项服务,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四是突出监督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积极培育助残服务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其发展,组织开展有关运营机构的助残服务质量、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调查或社会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建立对助残服务管理质量的评估机制,以促进民营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