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0-01-04 发布单位 : 点击数:8688


教育组


截至2019年9月,我区农村共有初中学校18所,2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44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058人,实际在岗在编教职工991人。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区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年龄45.8岁,与全区教师平均年龄相比高0.8岁,与全国初中教师的平均年龄相比高5.8岁。平均年龄最高的是马集初中,为46.6岁;东沟初中和龙池初中平均年龄最低,均为41岁,均高于全国40岁的水平。在农村初中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比例偏少,35岁以下171人,仅占17.3%;36-45岁382人,占38.6%。且教龄时长梯度不明显,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学科结构不合理。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结构性缺编,学科性结构不均衡,专业缺口问题严重。有的学校缺数学教师,有的学校缺英语教师,有的学校缺体育教师等。一些农村初中由于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顶岗。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

骨干教师分布不合理。全区具有区级及以上称号的骨干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有些农村初中学校竟然没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教学带头人。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导致上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教师总数超编且无法及时补充,导致结构性问题突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入学初中生处于逐年减少状况,初一入学学生由最高峰时的1万多人减至现在的4千多人,相对形成教师总数超编。在初中教师编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农村初中近十年都没有补充过新教师,导致部分学科教师紧缺而得不到补充,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教师队伍不合理流动。一方面,农村学校研究学术、教师争先评优的氛围不够浓,初中学校花费多年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获得名优称号后就很快外流,或者直接辞职后应聘到南京主城区学校;另一方面,我区新办城区初中学校又从农村初中选拔了一些优秀教师,多种因素叠加致使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显现。

三是农村初中条件相对艰苦,留不住人才。我区农村工作的教师工资收入和市内其他区(如相邻的江北新区、江宁区、栖霞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外出进修培训机会都不如城区学校,稍微有点名气的教师都会成为城区名校招揽的目标,导致农村初中骨干教师逆向流动。

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制约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前些年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引领性、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教师队伍内部竞争机制、退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直接影响了我区初中教学质量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根据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及时补充农村初中新教师。目前,农村初中每年退休教师约为30人,建议每年补充进编与当年退休人数相当的新教师,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若编制不能突破,可以参照江北新区的做法,补充备案制合同教师,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让编制外聘用教师收入与同岗在编教师相当。

2.暂停农村骨干教师流入城区。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暂停本区农村教师流入主城区,以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正向流动,鼓励城区初中教师流动到农村初中。

3.挖掘农村初中内部潜力。进一步完善“区管校聘”相关方案,明确各岗位的待遇,实行竞争上岗,提高胜任跨科任教的教师待遇,鼓励和吸引教师跨科任教,以缓解当前农村初中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4.探索建立教师岗位退出机制。从区级层面出台相关规定,结合“区管校聘”工作机制,对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0周岁,且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退出教师岗位,不再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对因病长期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让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序退出教师岗位,为教师的补充和流动提供编制空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